全国武术对练大奖赛上周在津圆满落幕,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面对天视直播镜头对本报文体部的积极参与和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在为此沾沾自喜的同时,我们也确实为能给中国武术做点事情感到欣慰,因为在参与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武术界人士为了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而抱有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锐意进取。 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拳种繁杂,无论是推向市场,还是中国人一直壮志未酬地推向奥运,都面临很直接的问题――推什么?怎么推?中国武术就像“千货公司”的大仓库,里面要嘛有嘛,可对市场、奥运来说,不可能是一股脑地接纳,必须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整理出来的东西。这次单把武术中的对练提出来,包装成一个全国性的独立赛事,这在中国武术界还是第一次。这种包装,实际上是对市场的一次投石问路,如果市场反响好,那么就会有第二届、第三届,据说体育总局初步确定要和天津再合作4年,继续这个大奖赛。 无论是向市场推还是向奥运推,中国武术都需要把项目的观赏性、标准化与传统武术精华部分做到最好地结合。既不能坚守传统不变固步自封,还不能过于迁就把武术搞得四不像,这难度,相当大。 又练又说才是真把式。想让自己得到更广泛的认可,自己就要精气神十足先耍起来,就像这次在天津举办对练大奖赛。严格讲,中国武术的雄浑博大不需要奥运舞台的证明,但中国武术的发扬光大又需要借助奥运会这样的大舞台。如此看待中国武术走向市场走向奥运的问题,可能我们就会心态平和不急不躁,努力地探索,努力地尝试,谋求水到渠成。(记者 陈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