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2010级新生 吴一荻) 有人说,太极拳要从娃娃抓起,但对于大部分中学生而言,学习压力很重,很难有时间去学习“慢悠悠”的太极拳。而我,出生在一个武术氛围浓郁的家庭,从小便对太极拳耳濡目染。今年高考我有幸考入清华大学,我感受到了学习与练太极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妙处。 我的父亲吴颖锋、母亲薛奇英都是中国武术六段,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自我有记忆起,父亲总会抽时间来教我学习太极拳。父母送我的一个经验是,学习要劳逸结合。他们认为除了打球、游泳、跑步等小孩子都喜爱的运动外,太极拳是一种更好的运动方式。很多人觉得太极拳节奏过慢,很难达到运动效果。但通过实践,我认为太极拳内外兼修,可让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均衡锻炼,心情得到调整,每次练习完后神清气爽,学习效率更高,比打球、游泳、跑步的锻炼效果更好。 高中是学习最累的时候,而我的认认真真的太极拳训练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的。高一暑假期间,我和同学刘天卉每天跟着我的父母坚持训练陈式太极拳,风雨无阻。陈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太极拳,由外引内,再以内催外,越学越有味道,需要慢慢地品味它。它所重视的,是在松柔圆活的形体中体会内气顺畅周流的感觉,从而感悟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式达理,中和含蓄。学习陈式太极拳是一项慢功夫,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毅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52天的学习,我们掌握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套路,并且对基本运动规律和缠丝劲路、丹田内转等原理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练拳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些许挫折,比如我,因为筋没有拔开,在旋风脚、双摆莲上,做得很难看。我就在平常的锻炼时间重复做这些我本不擅长的动作,利用学习的休息时间压腿,到现在,尽管做得还不是最好,但相较之前,已有了很大进步。在每天去练习的路上,有时下暴雨,但我和同学都坚持去指定的地点锻炼学习,慢慢地培养起我坚强的意志力,我相信,有了它,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努力,更加顽强。
复习是一件费心费力的事情,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够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在书桌前,我们总是要连续坐三四个小时不动,时间长了,对腰椎、眼睛、大脑都不好。我爸爸坚持带我每晚做一次十分钟的太极基本功。那样我可以放松一下心情,活动身体各关节,也让大脑得到短时间的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高考前最后的二十七天,已经是分秒必争、刺刀见红的时候了。但每天锻炼太极基本功,是爸爸给我的任务。每晚十点钟,我们一起做完基本功,再和妈妈出去散散步,疲惫的身体得到锻炼,受压的情绪得到缓解。现在想来,在忙碌的学习中练拳放松身心,也是我高考成功的一个法宝。 9月初,刚刚踏进清华大学,在新生见面会上,我表演的陈式太极拳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还有同学希望跟我学习陈式太极拳,这让我结交了新朋友,还给我带来了学习太极拳的新动力。我现在在清华的校园里,在学习好自己的专业课程外,立志做一名太极拳的深入研究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我认为,练拳与学习可以兼得,练拳能使学生从纷乱的题海中得到小小的解脱,劳逸结合而非大逸不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2010级新生 吴一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