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在呼市满都海公园举行的“全民健身日”健身游园会上,记者在参加活动的人群中发现几名身穿武术练功服的小学生:张永星、刘磊和赵
国人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现在这句话用在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上似乎更为适合。早在1964年,柔道就已经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也在2000年进入悉尼奥运会赛场。而作为中国“国术”的传统武术从1936年第一次出现在德国柏林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至今,整整72年,却在多次申请无果后,仅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争取到表演项目的资格。 传统的中国武术似乎正陷入后来者的包围中,为什么呢? 空旷的场馆中,观众寥寥无几,场上只有两名正在参赛的选手和裁判,赛场上,选手的动作也似乎因为缺少了一些人气的刺激而迟滞起 来…… 这是7月28日举行的呼市第二届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在这次比赛中全市参赛选手只有75人,人数仅有5年前市级武术比赛的五分之一。此前的开幕式上,看到参加武术比赛只有几十人的选手队伍,坐在主席台上的呼市体育局副局长马维显得很失落。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术协会秘书长陈宏涛介绍,传统武术原本在呼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早在2004年,呼市武术协会的会员单位就已达20多家,私立学校8家,而近几年,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武术项目在呼市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生源锐减,培训班艰难维持 陈宏涛是武术六段,他和胞弟陈宏林从6岁起就被送入包头北重武馆接受传统的武术训练,一练就是十几年。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毕业的弟弟陈宏林后来成为警官院校擒拿格斗教官,并在业余时间办了个弘林武术培训班,教孩子们拳术。15年来,培养出的徒弟取得了近400个全区冠军。 “呼市的武术班多数是个人办的。招生情况最好的时候是1999年到2000年前后。那时呼市大大小小的武馆大概有十几家,都是广收弟子,每家都有上百名学员,但是真正坚持到现在的只有三、四家,每家武馆学员人数也就是五、六十的样子,私人武校只剩下一家。”陈宏涛忧心忡忡。 与呼市其他武馆的情况相比,母国政创办的文武学校的情况似乎稍好一些。这是呼市目前仅存的一家全日制五年制的,以学习文化课为主的武术学校。目前这里有300多名学员,全部在学校小学部就读,学员大多来自呼市周边的旗县市区。 今年25岁的母国政十几岁时曾就读于武术界名气很大的河南省塔沟武校,并获得过河南省甲级馆校比赛48公斤级散打冠军。 2007年,母国政在呼市创办了卧龙文武学校,也正是由于学校没有初、高中部,不少孩子毕业后考上市里初中后,所学的武术功底就渐渐荒废了。尽管入学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但由于收费低廉,总体来看母国政的学校经营得很艰难。
危机四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所能看到的所谓‘武术’都是用于表演和健身的一类套路化、架子化动作,譬如一有什么庆典的开、闭幕式,就有所谓的‘太极扇’等等的表演,其实就是些‘花拳绣腿’。”陈宏涛认为:“这样的表演武术元素已越来越少,体操和舞蹈的痕迹越来越多。而武术第一是搏击,第二是健身,第三才是表演。” 此外,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的流行,也抢占了一部分传统武术的发展空间。 “就拿跆拳道来说。目前,呼市的跆拳道培训班已经有三十几家,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相比于传统武术的培训费,跆拳道的后期收费要高很多。但人家晋级很快——几个月的时间就能晋一级,而且是国际承认的段位。”陈宏涛说,这种制度很刺激人,武术虽然也实行了九段制,但一直没能好好推行下去。而且评审手续很繁琐,条条框框太多。“呼市目前搞武术的最高是7段,也就3、4个人吧!” 跆拳道在礼仪上的规矩也是亲和随意,让人很有认同感。“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推广和包装问题。因为缺乏这方面的统一,传统武术没能营造出充分迎合时代心理的氛围,成了老年人在街头和公园里的玩意儿。”陈宏涛认为。 作为一名武者,母国政则认为:“中国武术不是两三天就成的事儿,要打好基础,没有个五年八年根本不行。就算你学了个样子,哄哄外行还可以,同行一眼就能看穿。我们的学生在五年之内是不允许参加各种武术比赛的。就算你资质、天赋和悟性都很好,也需要时间和苦练才能磨出真功夫。”他身边现在也有那么几个弟子,从创校开始便跟着他3年之久,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现在只要哪项活动中有武术表演项目,其中的硬气功表演,就一定是我们学校的。表演硬气功虽然也需要些技巧,但首先要有扎实的根底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