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体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年教育部推出华尔兹集体舞进校园后,我省便有人提出,就河南省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其在校园里推广华尔兹,倒不如推广少林功夫。他们认为: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河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武术还能强身健体,更应该在青少年中发扬。随后,一股“武术课进校园”的旋风在全省各地骤然刮起。两年过去了,此项活动在全省各地到底开展的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受传统影响,各地发展不均 5月13日上午,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的1000多名学生在课间涌向操场练习“少林拳”。每天这个时候,操场上整齐划一的“武术广播操”都成了校园亮丽的一景。该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刘科长对记者介绍说:“从2004年年底起,登封市教育局和体育局便在全市近二十所中小学发起了‘少林武术走进课堂’活动,市教育局对全市的体育教师进行了少林武术集中培训,青少年学习武术既能强身健体,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省体育局武术中心张主任向记者介绍说:“少林拳的发源地登封和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作为武术的圣地,人人喜武、人人习武。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师资力量,把武术引入体育教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另外,郑州、周口、焦作等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分别组织了如“少林拳”、“少林操”、“炮捶”、“心意六合拳”等一些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武术教育课程。但据记者了解,我省其他地区一些学校虽然也安排有武术内容,但能完成武术教学任务的学校寥寥无几,有大部分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武术内容。 学校师资薄弱,推广难度大 “武术操是个校园新项目,学生觉得新鲜,比较受欢迎。”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李玉生介绍说,与传统的广播体操相比而言,学生们在练习武术操时,既可了解中国武术的拳种、手型、步伐等基本知识,也可以感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反响不错。虽然学生对学习少林操和少林拳的兴趣很高,但目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老师。 据记者了解,郑州市小学今年春季推广少林拳以来,基本都由体育老师负责教授。但体育老师本来数量便不多,还要负担正常的体育课程,许多学校只好采用“梯次传授”的方法:先由教师教会高年级的学生,然后再由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教授。师资问题严重影响了武术进校园的步伐。 城市学校尚且如此,对于全省3万所“要老师没老师,要场地没场地”的农村中小学来说,能保证上体育课都成了孩子们做梦都想要的好事。在谈到武术何时能走进农村学校时,郑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毫不讳言地说:“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武术课进校园’在城市学校基本上能保证实行,但在我们农村学校将会非常困难。” 家长、学生各有说法 “我喜欢武术操,因为它让我觉得有男子气概。”登封市二中一位姓肖的初一学生说,他不仅在校园里跳武术操,在家里也时不时打上一遍,秀给父母看。 “我希望通过武术锻炼使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我家孩子从来就不能批评,全家都得处处顺着他。学武术就是要让他学得坚强些,遇到困难克服消极逃避观念,不怕困难,锻炼他勇敢、坚韧不曲的品质。”郑州市黄河路三小的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武术表示了担忧。郑州一名姓郭的家长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把文化课学好,为中考、高考打好基础,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武术等非文化课上。也有家长认为,学习武术会让学生滋生尚武的思想,校园暴力现象也将因此增多。 对此有关专家说,这些家长担忧的根本原因是传统教育观念的重心还没有从应试教育转化过来。只要正确引导,事情就会朝好的方面发展。目前来看,在一些武术课开展较好的地区,学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降低,校园暴力现象也没有增多(本报记者朱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