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陕西武术网 首页 陕武春秋 查看内容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叶问

2009-2-16 21: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59| 评论: 1|原作者: webmaster|来自: 本站原创

  练功中的叶问。(资料图片)
  叶问(左)与李小龙的合影。(资料图片)
  (文/本报记者招钰英、周远祯报道)

  还原叶问

  核心提示:祖庙是佛山标志性历史建筑,而里面一座平日鲜有人留意的叶问堂,却因为一部《叶问》电影的热播,成为人头攒动之处。

  叶问不像黄飞鸿,被大陆和香港的传媒炒热,成为民间传奇人物,电影电视也长盛不衰;叶问也不像霍元甲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艺”绝技,创立精武门,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叶问其实也有着值得世人铭记的辉煌成就——在岭南“五拳十三家”中,讠永春的地位原本并不高,通过一代讠永春拳宗师叶问以及其门人的努力,短短二十多年间,讠永春拳传到世界各地,遍布五大洲。

  1

  看叶问武术

  见证人:叶准

  叶问武术成就:电影中那个悠闲地骑着脚踏车仰头对正在比武的叶问说:“爸爸,妈妈说你再不出手,家里的东西就都被打坏了”的稚童就是叶准,叶问的长子。不过时光荏苒,如今的叶准已经是个年过八旬的老者。银幕上幻化的光影给了叶准又一次回忆自己父亲的机会,只是记忆却同样被严酷的时光刮磨得有些残缺不全。

  “北方武士南下踢馆,并被叶问打败这是真的。”只是当中细节究竟怎样,叶准也记不清了。不过,对于电影中父亲做苦工被日本人拉去比武一段,叶准却很清楚记得是另外一回事:“实情就是父亲没有接受日军的比武要求,但日本人四处找他,所以他暂时到鹤山沙坪隐居了一段时间。”而电影中叶问一手拧烂警察的左轮枪这一情节,叶准表示是确有其事。当年佛山有个叫余秋耀的人,确实曾用手枪指着叶问,叶问抓住手枪并将其捏坏了。叶准说,父亲叶问和余秋耀有纠纷时自己还没有出生,但后来他跟这个余秋耀认识了,他当年是佛山的一个便衣。说起便衣,叶准还提起叶问在佛山管理治安的“威水史”。1914年,叶问从香港完成学业回到佛山后,就在佛广两地的军警界工作。一天叶问带领部下在闹市跟踪一名刑事案惯犯,同事突发奇想,问叶问是否可以徒手捉住惯犯。叶问将手枪和手铐交给同事,悄悄走过去,三下五除二就将惯犯牢牢捉拿住。这一事迹顿时在佛山传遍了。

  一拳定输赢:1993年,为纪念叶问宗师诞辰100周年,叶准曾写了一阕《西江月》:“半世风流潇洒,一生磊落光明。当年赤手搏苍鹰,赢得里人钦敬。悉心栽桃育李,早就几许英豪。敢将旧谱变新声,顷刻全球应和。”叶准认为父亲的厉害之处,已经不在于招式,而是他对于讠永春、武术在全球传播的促进作用。

  江湖定义:为什么当时叶问还没有开武馆收徒,就会有北方武士找他比武,因为当时叶问已颇有名气,并有“讠永春拳有叶问”之说。

  2

  听叶问武术

  听闻者:梁旭辉

  叶问武术成就:李小龙是叶问众多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而李小龙有缘拜叶问为师,与他的好朋友、叶问徒弟张卓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已经移民澳大利亚多年的张卓庆在当地开设多家讠永春拳馆,并成为军队的武术指导。佛山精武会会长梁旭辉在2006年与张卓庆成为师徒,并因此有机会领悟到更多关于叶问讠永春的要义。

  “叶问从小严谨的儒家教育,为其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16岁后在香港受到的西学影响,使他更够用现代科技常识,比如力学原理、几何角度等等去解释讠永春拳的法度,并加以融会贯通,最终成就中华武术之大成。”梁旭辉表示,叶问教徒只要是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他还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习惯和兴趣,制订出各种各样的教授方法,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习惯和生理机能使武功逐渐进步。比如,以前讠永春拳里有个动作名为“两仪”,其实就是扎马转身180度,叶问改名为“180度转马”,还有“人走弓,我走弦”则表述成“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如此一来,一些动作和专业称谓顿时让初学者明白无误,讠永春拳传到外国后,翻译起来也比原来容易多了。

  除了教学方法,叶问的武德同样让梁旭辉最为赞颂。“一个好的师傅,除了教本身的所有武术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在中国功夫里面我们就叫武德,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徒弟。”据悉,当年名成利就的李小龙,提出以一间楼宇的高价请叶问师傅亲自示范全部讠永春木人桩法,但却被叶问所拒。叶问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则全力传授,绝不在徒弟之中以金钱厚此薄彼。

  一拳定输赢:“文事必有武备,练功夫为传承、推广。叶问的功夫有多厉害,从他弟子的成就就能折射出来,但是我认为叶问最厉害的之处还是开创了一代新风,为讠永 春传承作出不一般的贡献。”同样希望把精武会推广到世界的梁旭辉,正以叶问作为学习榜样。

  江湖定义:佛山讠永春拳的历史可简要概括为“显于梁赞,盛于叶问,闻于李小龙,集于当代”。

  3

  忆叶问武术

  回忆者:郭富

  叶问武术成就:在历史记载中,叶家祖居在现今舍人大街29号的“桑园”,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道。在叶问讠永春系谱中记载着,当年的“桑园”有一块很大的空地,而叶问每天必定在这块空地上练拳,而木人桩也是这块空地的最显眼的装饰。

  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佛山沦陷后,日军侵占了桑园。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叶问一家,穷困潦倒。而叶问也因此从闭关钻研拳术变成开馆授拳。“糖面铺对面有一间叫‘联倡’的花纱店,他发现,每逢入夜以后,就有不少人进出,他偷偷从花纱店的门缝往里看,原来是一帮年轻人在学拳。”当年郭富孤身一人从平洲到佛山永安路一间糖面铺打工,得知原来是当地一周姓富翁请叶问在教授讠永春拳。经过长达半年的持久战,郭富用诚心打动叶问,成为叶问在佛山收的最后一个门徒。

  对于年近90岁的郭富来说,往事很多都变得模糊了,但是师父步行几十里路向他传授讠永春拳术,却永远不能忘。而郭富认为之所以成为一代宗师,与其为人有着很大关系。首先,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指数,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另外,就是叶问虽然名声很大,但他为人十分低调,“举止斯文大方,神色和悦,如果上街,不认识他的人只会当他是私塾老师或者掌柜先生,绝对看不出他是位武师,深藏如此高的功夫。”

  一拳定输赢:“习武不能拿来当资本欺负别人,非必要时都不应张扬外露,要包容,忍耐,守得住自己,但若涉及正义大原则一定要站出来。”这是郭富教导徒弟的原则,也是他从叶问身上学到最厉害的招数。

  江湖定义:叶问师承名家,拳技高超,且坐言起行,赢得了武术界同仁的尊重,被称为“梁赞第二”。

  4

  承叶问武术

  承传人:郭伟湛

  叶问讠永春之佛山影响:二十世纪初的佛山,讠永春名家辈出,如阮济云、吴仲素、黎叶篪、张保等,其中阮奇山、姚才、叶问在佛山并称“讠永春三雄”,各有传承。如今海外的讠永春拳得以成为习练人数仅次于太极拳的中华功夫,叶问居功至伟。叶问祖籍佛山南海罗村,世居佛山桑园,博采众长、自成一派。1949年,他赴香港定居,时值57岁。在其居港23年里,他致力推广、普及佛山讠永春拳,不遗余力。历经二十余载的苦心经营,桃李芬芳。蜚声国际的功夫巨星李小龙便是出自叶氏门下。如今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讠永春拳馆,多为叶氏门下徒子徒孙所设,练习讠永春拳的爱好者以百万计,由此叶问可堪“一代宗师”的美誉。在“讠永春三雄”其后又涌现郭富、伦佳、霍超、张务勤、岑能、姚祺、彭南等承前启后的名家。

  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阮济云把讠永春拳带到越南,而叶问把讠永春拳带到香港,继而随着中外弟子的流动而带到世界各地。

  1986年,佛山精武体育会复办,标志着佛山讠永春拳迎来整体复苏的曙光。家住高基街的彭南最先在精武会门口树起木人桩,义教讠永春拳,并多次参加精武会的武术表演,“佛山黑面南”在八十年代重振声威。与此同时,“讠永春三雄”在佛山的门人也开始在自家或公共场所招收弟子传授讠永春拳。父传子、师传徒,讠永春拳逐渐走向大众。

  在父亲郭富的影响下,郭伟湛同样对讠永春情有独钟。目前,他在村中设讠永春拳馆,收费很低,甚至还免费教拳,目的就是希望让忍让豁达同时正气的讠永春拳品格感染后辈,远离不良习性,强身更学做人,“这是父亲传承讠永春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郭伟湛说。

  一拳定输赢:上世纪五十年代,叶问从佛山移居香港,一直致力于讠永春拳的普及和推广,桃李盈门。他的徒弟在世界各地传播讠永春拳,特别是讠永 春传人李小龙成名后,令中国功夫名扬海外,叶问的门人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讠永春拳馆,讠永春拳成为世界上流行最广的,影响最大的拳种之一。而佛山也因此成为世界讠永春拳习武者的寻根之地。

  江湖定义:一代宗师,桃李满天下。

  叶问生平简介

  ■1893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佛山;

  ■1898年在佛山桑园大街云草私塾读书;

  ■1899~1905年在佛山桑园叶家宗祠随陈华顺(梁赞的得意弟子)习讠永春拳;

  ■1905~1907年遵师嘱在佛山普君墟线香街吴仲素武馆学技,当时在武馆习武的还有阮奇山、姚才等,此后叶问和此二人被誉为“讠永春三雄”;

  ■1908年赴香港求学,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书院;

  ■1909~1913年在香港随梁璧(梁赞次子)深造讠永春近四年;

  ■1914~1931年在佛山、广州的军警界工作,并闻名于南国武林;

  ■1937~1945年生活十分艰难,幸赖好友周清泉不时接济,为报其恩,于1941年至1943年间在佛山永安路联昌花纱行内教周光耀(周清泉之子)、郭富、伦佳等学拳。这七人成为叶问第一批门徒;

  ■1949年经澳门到香港;

  ■1950年在香港九龙大南街饭店职工总会开设第一个讠永春班,弟子梁相、骆耀等在此学拳;

  ■1953~1954年于香港海坛街设拳馆,弟子有王桥、王作、伍灿等;

  ■1955~1957年将拳馆搬至九龙油麻地利达街,功夫巨星李小龙在此处学拳;

  ■1957~1962年将拳馆搬至香港李郑屋村,弟子有麦普、杨熙、梅逸、何金铭等;

  ■1965~1972年返回通菜街住所,因年事已高,只作个别教授;

  ■1968年主持成立香港讠永春体育会,此乃香港政府承认的第一个武术团体;

  ■1972年牵头成立叶问国术总会;

  ■1972年12月1日病逝于香港通菜街家中,享年79岁;

  (资料来源:市博物馆叶问堂)

 

咏春拳史:叶问一分钟击败日本高手 教出李小龙

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

  中新网2月13日电 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让很多人记住了“叶问”这个名字。这位咏春拳的宗师,曾教出了名扬天下的弟子李小龙。凤凰卫视《风范大国民》日前推出的一档节目,详尽地介绍了叶问的传奇一生:身高不过1米63的他在一分钟内就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教授弟子时毫无保留,但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曾经拒绝李小龙以一间楼宇高价换拳谱的请求……

  核心提示:咏春拳是中国武术门派之一,五十年代被叶问先生带来香港、从七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快速发展,为多国特警所采用的拳术。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马鼎盛:叶问是谁啊?人们看了电影和宣传才知道,叶问是李小龙的师傅。他是华南咏春拳一代宗师,全世界有200多万人练咏春拳,其中大部分人是叶问和李小龙教授、推广的功劳。

  叶问是广东佛山的大族富家子弟,本名叫叶继问,祖居位于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桑园大屋连绵好几条街位,“桑园叶姓”在佛山无人不知。当年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首徒陈华顺,租用桑园叶家宗祠设馆授徒,叶问拜师入陈华顺门下时才7岁,就此下苦功练咏春拳十个年头。

  叶问十六岁时离开佛山,到香港求学外文,就读于赤柱的圣士提反学校。1908年积弱积贫的中国,打输了中日甲午战争,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在打败给八国联军,赔款连利息是9亿两白银,直到1939年,中国的海关要抵押在洋鬼子手里。香港是英国殖民地,处处可见:“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年轻气盛的叶问曾经飞起一脚踢飞了辱华的告示牌。

  叶问所教弟子中,最出名的还是李小龙,他把咏春拳和其它国术精华融汇贯通,根据自己爆发力超强,弹跳力极佳的特色创立了截拳道,凭着一身无敌的华人功夫,率先打进好莱坞,“功夫”(Chinese kung-fu)这句广东话也被写进所有的外文词典。不管你走遍五大洲,只要一亮出后发制人的咏春拳基本功,叶问的影子就明灭可见。

  解说: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水陆交通便捷,古来就是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十分发达。清末时期,工人大量失业,黑社会欺压百姓,大量的工人与小商贩们为了身有所依,纷纷入武馆拜师习武,借用武学防身,于是佛山地区武馆空前繁盛。

  作为武术之乡,佛山是南派武术的重要基地,武术大师:黄飞鸿、张鸿胜、梁赞、冯小清等等都出自佛山。

  梁赞,是佛山“赞生堂”药材铺的一位儒医,确切地说,是他第一个使咏春拳扬名立万,人称佛山赞先生。陈华顺,当年是佛山一个找钱摊的小贩,力大无比,每天手拿上百斤散钱给人找换,以谋生计,人称找钱华。他是赞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也是一代咏春拳宗师叶问的师父。

叶问、李小龙师徒合影

叶问教授李小龙咏春黏手术

  “找钱华”看准了叶问是衣钵相传之人

  叶正(叶问之子):叶问的师傅找钱华,就是陈华顺,租了我们的桑园的祠堂来教咏春,当年叶问,他都是好活跃的人,看到钱华在那教玩咏春,他自己就说要去拜师学艺。

  解说:然而此时的陈华顺并不想收叶问为徒,就故意说了个巨额的拜师费,希望叶问能够知难而退。

  叶正:就是以前的龙银100个,100个在那个时间是很多很多钱的,现在差不多,现在的,一个龙圆差不多五六百块港币的,这么多钱,这实际上是找钱华留难叶问,不是说真的收的这么贵的,是希望他知难而退,这么个意思。叶问听了后,几天后他自己捧了100个大洋,拿去,找师傅拜师。

  马鼎盛:中国有句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少武术师父教徒弟都留一手,造成一代不如一代。不过学咏春拳倒有个例外。7岁的叶问跟陈华顺学艺,算是收山弟子。叶问悟性极强,勤奋且善于思考,武功进展快,武德尤其出众,很得陈华顺欢心。儿子偷了陈华顺的药书和武术书去当了六十两银子。陈华顺把书赎出来干脆送给了叶问,他看准了叶问是衣钵相传之人,可以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六年后,陈华顺临终时嘱咐大弟子吴仲素继续教授叶问。吴仲素忠于师父所托,对叶问倾囊相授。

  叶问在香港读书时为救护被欺侮的中国妇女而得罪外国水手,巧遇梁赞之子梁壁才打退七八个鬼佬,此后他天天去找梁壁切磋。每当叶问施展绝招时却给轻轻带过,不但使不上劲,是连梁壁手脚怎样动作也看不清楚,便莫名其妙地被抛得老远。一连输给梁壁五六天之后,叶问实在想不通,难道是传说中的“沾衣十八跌?”于是他不再找梁壁比划。倒是梁壁找上门去,看到叶问一个人在重演比武时的动作在苦心钻研。梁壁就喜欢这样好学聪敏的少年,于是把自己跟父亲梁赞所学的武艺倾囊相授。叶问后来教徒弟也是毫无保留。

  解说:叶问教徒只要是学者有心学技,就全力传授。他还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习惯和兴趣,制订出各种各样的教授方法,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习惯和生理机能使武功逐渐进步。

  陈卫匡(叶问徒弟):他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和其它功夫不同,因为我学过其它功夫,他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灌输给徒弟,这样很重要,因为学的好功夫,但你不能把功夫传承给第二代,如果,那么这个传统就会失去一些价值,所以他怎样去灌输功夫给我,这个是我最深刻的印象。

  解说:从小严谨的儒家教育,为叶问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16岁后在香港受到的西学影响,使他更够用现代科技常识,比如力学原理、几何角度等等去解释咏春拳的法度,并加以融会贯通,最终成就中华武术之大成。

  叶问把闭门钻研拳术当成个人修为

  朱培建(佛山市博物馆历史研究部主任):咏春拳里面牵涉到很多八卦、五行,叶问就把它用当时的科学、力学、几何学就是把它运用到这方面来,教徒弟,所以徒弟学起来就很明确了,不像以前说的五行八卦那样费解。

  解说:咏春拳是一门实而不华,简单直接和实用的功夫,叶问对初入门者的基本训练,十分重视,比如当传授咏春的基本功时,从正确手法,腰马配合,到发力运用,都没有设时间限制,只有学习者能达到要求,叶问才会教授新的课程,从不苟且。

  叶正:他教徒弟的过程里边,比较要求稳,打好最基本的基础才会慢慢教你,所以他教徒弟的过程是比一般师傅要慢的。

  马鼎盛:叶问四大弟子之一的黄淳樑跟师弟讨论转手时该反手摆出还是正手摆出?两人争持不下,半夜敲门请教叶问,他回答说两个都对,叶问解释说:“对打最重要是能最快出拳迎击,这时是反手便是反手,正手便正手,所有招工不过是基本技术。到实战时,最快出手才是目的。”李小龙学到叶问的咏春拳精髓,才发展出截拳道来。身材矮小四肢短的东方人,面对体高力大的西洋人,必须发挥敏捷快速的特长,临场要随机应变。叶问教徒弟不会一成不变,李小龙教400磅的洋徒弟使咏春拳当然也截然不同。名成利就的李小龙,提出以一间楼宇的高价请叶问师傅亲自示范全部咏春木人桩法,由李小龙拍摄成影片带回美国学习,但却被叶问所拒。叶问只要求学者有心学技,则全力传授,绝不把功夫当成商品出售。最重要的是不能厚此薄彼,这种大宗师风范,不但为门下弟子所爱戴,更有利于推广咏春拳到五湖四海。

  马鼎盛:叶问如果不是教出个李小龙扬名天下,一生低调的叶问也许还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不像黄飞鸿,被大陆和香港的传媒炒热,成为民间传奇人物,电影电视也长盛不衰;叶问也不像霍元甲执仗正义,继承家传“迷踪艺”绝技,创立精武门,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威震西洋大力士,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叶问劲气内敛,日寇占领佛山之前,叶问是富商大少爷,靠祖辈的福荫度日,像林冲一样不想惹事生非。他不设馆收徒,也不爱同闲人动武,争名夺利。他把闭门钻研拳术当成个人修为,平时也和当地的阔少一样每天品品茶、间或和人切磋武功,点到即止。叶问在抗战年代熬过国破家亡的岁月,拳术精湛而怀璧其罪,一身的正义感随时惹来杀身灭门之祸。历史上的叶问不可能像电影演得那么潇洒浪漫,不过甄子丹那句台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电影画龙点睛之笔。几亿中国人不能都作英雄,但是人人怀抗日之心才叫日本鬼子胆寒。

  解说: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佛山沦陷后,日军侵占了桑园。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叶问一家,穷困潦倒。

  伦佳(叶问早期弟子):他和我姐夫是好朋友,我姐夫会经常接济叶问,那时候叶问经济方面很困难。

  大部分人是因为李小龙的原因练咏春

  解说:电影中叶问在穷困潦倒时曾经得到商人周清泉的帮助,并在他的纱厂授徒,在采访中我们得知电影中的周清泉确有其人,就是伦佳的姐夫,而伦佳也得此机缘和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一起成为叶问的首批徒弟。

  解说:叶问的过人功夫,早被日本宪兵队所知,于是想请他担任宪兵队的中国武术教练。

  伦佳:日本人在的时候有人叫他教日本人学拳,他不教,他说我不能做汉奸。

  解说:即便生活难以为继,叶问也绝不接受日本人的嗟来之食。由于拒绝教日本人武术,日本宪兵队盛怒之下,指派武术高手与叶问比武,声明如果叶问打败则听他们差遣。无奈下,叶问只好接受比武。电影中的场景更多突出的是民族危难中普通中国百姓的气节,而实际上,整场比武不到一分钟就结束了,叶问也在对方败相毕露时及时收手。

  马鼎盛:当年中国涌现出大刀王五、霍元甲、黄飞鸿和叶问这些武术家,是因为被洋枪洋炮欺负惨了,一种尚武的精神应运而生。在抗日战争中,日军驻北平最高长官河边正元三旅团长一再邀请二十九军将领赴宴,二十九军长宋哲元干脆在中南海怀仁堂叫日本人来吃一顿。日本鬼子借酒发疯,又唱《君之代》又耍东洋刀。师长赵登禹将军随手舞起一把镔铁大刀,刀随手走,刀法就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这大刀是赵登禹将军在喜峰口一战砍得日寇人头滚滚,29军让飞机大炮优势的鬼子知道中国武术的利害,大刀也砍出中国的军心士气。抗日战争期间,佛山的工商业都被日本人控制和侵占。叶家也常常三餐不继。日寇久闻叶问的大名,要他去做宪兵队的武术教练,叶问断然拒绝。宪兵队一再指派高手同叶问比武。很多人劝叶问认输算了,但叶问将生死置之度外,在鬼子的枪口下把日本高手打得心服口服。叶问说:“一个人的民族气节比什么都重要,这个问题绝对不能含糊!”

  解说:叶问师承名家,拳技高超,且坐言起行,赢得了武术界同仁的尊重,被称为“梁赞第二”。1949年,叶问来到香港后,结识了饭店公会理事长梁相,梁相也是武术爱好者,得知叶问为咏春拳陈华顺门人,马上拜师学习咏春拳,随后叶问在香港九龙饭店职工总会开设了第一个咏春班。

  叶准(叶问长子):来到香港之后生活比较艰苦,为了要生活,所以有的朋友给他安排,在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詠春,当时他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生活,所以就教起功夫起来。

  解说:官方统计,全世界超过200万的人练咏春拳,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李小龙的原因练咏春,有人说,如果不是当年叶问来香港教拳,咏春拳这三个字就不会在香港乃至世界如此流行,李小龙也不会有今天的声望。

  起于严咏春 盛于叶问

  叶正:李小龙是很活跃的一个小孩,当年他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和些小孩或者街坊大家动下手什么,他的父亲李海泉就害怕有人伤害到李小龙,他就问他的好朋友张百堂和他说可以去找叶问,去找叶问是叶问教他玩功夫,让他将来自己保护自己。

  解说:1955年,15岁的李小龙在香港九龙油麻地利达街的拳馆随叶问学拳,当年的李小龙学拳相当刻苦,从不缺课,而且总是提早到拳馆练习,在去拳馆的路上还一路走一路打拳,以致被人笑称傻子。

  叶正:中国功夫以前比较传统点的,就好多师傅就不喜欢人问,但叶问就喜欢人问,而且对于一些读书的小孩就特别有心思教,所以李小龙虽然学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学的时间好用心,而且有问题都问。

  叶正:一个好的师傅,除了教本身的所有武术之外,还要有自己的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在中国功夫里面我们就叫武德,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徒弟,叶问都是用这套来影响李小龙的。

  解说:叶问在香港传授咏春拳时,喜欢教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其中很多是中学生,那个时候的香港只有一家香港大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港大,很多人选择了出国留学,这其中就有不少叶问的弟子。

  叶准:那这些学生出国读书的时候,临走的时候就会问叶问,我过去之后怎样继续学呢,没人帮我黐手这样。

  解说:咏春拳注重黏手练习,以训练双方交手后的感觉和反应,因此与人对练十分重要。

  叶准:叶问都这样说,你过去之后,在你的同学里边教一些有兴趣学功夫的人,等他学晓的时候你一方面教他,一方面自己又会提高。但这件事就吸引到年青人的兴趣的,最初就三几个,但后来就越来越多了,所以詠春用这个媒介的推广就实际上促使詠春有这么多人学,在世界上发展的这么好,李小龙也都曾经走过这条这样的路。

  解说:在岭南“五拳十三家”中,咏春的地位原本并不高。通过叶问和门人的努力,短短二十多年间,咏春拳传到世界各地,遍布五大洲。

  马鼎盛:可能同咏春拳潇洒轻盈的套路有关。其实身形矮小力量较弱并不妨碍习武。叶问不过1米63,但身体健壮内劲十足,前臂尤其精悍。叶问武功高强但不擅辞令,而生性诙谐。请他大声演说比打一套拳还难。他是世家子弟出身,颇注重仪容清洁,从不留胡须,举止斯文大方;喜穿深色长衫,在夏天也身着深色中式短装。常被外人当作“当铺掌柜先生”或是“私塾老师”,绝对想不到叶问是武林宗师。

  咏春拳术从一套女儿家的自卫术发展到实战技击之上,并在数十年间急速发展到全球,中外公认为:“起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