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坊上”的武术气功泰斗——铁彦彪
铁彦彪(1854一1951年),号武英,回族,人们尊称他为铁教师。铁彦彪祖居西安北郊六村堡,是有名的铁锁家传人。清同治年,陕西回民起义失败后,他离开故里,住进西安城内,开了两个古衣铺。民国lO年(1921年)后,又开了六合成粮店,经营数年,生意不佳,无奈解散粮店,做了材草交易员,直到解放。 铁彦彪从小喜爱武术,先后从师安大庆、孙杰、安八、刘大方等武术名师,他勤学苦练,取众家之长,内外兼修,终功成名就。他擅长少林拳械、陕西十大盘、心意六合拳、心意大刀、心意三十六联刀、双锏、大枪、硬功和气功十三太保等。 民国12年(1923年),以实业家冯瑞生和铁彦彪为首,成立了以强身建国,保卫民族利益为宗旨的精一健身会。精一健身会的成立,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材,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民国23年(1934年)12月,西安回教公会接到中国回教公会通知,在化觉巷清真大寺内召开了中国回教公会陕西分会成立大会。会后由贾光汉主持成立了回民国术团,地址设在化觉巷清真大寺,贾光汉担任主任,按地区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叫和平组,包括大皮院、小皮院、化觉巷、西羊市、北广济街,组长铁彦彪,副组长马希明;第二组叫互助组,包括大学习巷、小学习巷,组长陈凤彦,副组长马德良;第三组叫爱群组,组长马振武,副组长马恩臣,包括大麦市街、洒金桥、香米园。铁彦彪负责回民国术团第二组的事宜,组织开展武术运动。民国回族名人王曾善曾在《长安回城巡礼》一文中称铁彦彪“七十健翁,精神奕奕,膂力过人,而活泼犹如儿童。以故人皆知名,省政府各机关纷聘其为武术教师。” 铁彦彪从武八十余年,为人仗义疏财,武德开明高尚。他继承和创编了拳、械和对练套路100多套,广交陕西各族热爱武术的志士,他从不保守,更无门户之见,为中华武术在陕西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对许多慕名从乡镇来的徒弟,他不但耐心细致地教技术,而且还管吃、住等。为了促进回、汉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彼此间武艺的提高,每逢回族的尔德节、古尔邦节,汉族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他都要组织西安市一些乡镇的回、汉族武术教师和武术爱好者在清真大寺、大雁塔、北大街体育场(现在的人民剧院处)、革命公园南院(现市体育场)等处进行武术表演。每次表演,他首先下场,先跑三圈孔雀门子(陕西拳的拳帽),打开场子,然后才正式表演。他经常表演的有心意六合拳、心意大刀、大杆子、流星锤等;气功有二百斤重的大铁刀踏天门(头顶)、铁通条镦太阳穴,特别是将lOO斤重的铁锤或石锁吊在睾丸上。两脚分开站在凳子上,铁锤或石锁像秋千似前后摆动,令观者惊叹不已。每次表演结束,他还请大家吃饭。他把两个古衣铺所挣的钱,都花在了发展武术运动上,深得回、汉人民的爱戴。 铁彦彪由于真功在身,轻易不敢与人交手,一次他的本家亲戚同他犯了口角,对方扑上来打他,他只轻轻把头一甩,碰到对方的胸部,对方顿时休克,经抢救才缓过气来。平时,无论谁与他发生矛盾,他从不动手。长辈骂他,他不还口,打他,他不还手。有时,蹲在地上,让长辈打个痛快,然后他站起来一笑了之。 铁彦彪从武以来,在西安市郊及渭南、临潼、咸阳、三原、兴平、户县等地教了不少徒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武术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如武术名家穆子杰、赵云旗、马忠清、马德良、马保良、张凤翙的七子和他的四子铁成一、五子铁成芳等。其中,穆子杰是铁彦彪的外甥,成就最大。穆生前是陕西省武协委员,曾担任西安市武协副主席,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铁彦彪的武术技艺。 铁彦彪1951年病故,享年97岁。其孙铁志信、铁志明,外甥花卫东、丁学德等人依然喜欢武术,每日勤学苦练不辍。 铁彦彪把自己一生的精力和财力都花费在发展武术运动事业上,是武术青年学习的榜样,是民族团结的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