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中国武术泰斗张桐吾师生平与追念 尊敬的各位武林前辈、同宗兄弟姐妹、子侄们: 今天,在记忆深处不能忘怀,我们从师受教、洒下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市体育场,召开祭奠张桐老师三周年纪念大会。在场的朋辈应该有追随老师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忆恩师,我们百感交集,怀绪万千,想老师把当年的青葱少年教导成为今日社会之才俊,念儿时种种,情不自禁,涕泪交零。上邪!廉颇老矣,张桐吾师亦老矣!我等亦将老去矣!而天不老!!“天若有情天亦老”。然却“老天”不老,可见:老天薄情。叹:忠义之人,天不予以无疆之寿!! 故而,祈念恩师与可敬的张妈,抛却尘世俗劳,无烦无忧,相会在九天。与山水天地一起,永存千万弟子心底…… 在老师辞世前一周,曾和吾弟子携礼同去探望,当时,无一丝生命将终近的迹象。不几日,旋即有哀讯告。可叹,可惜!竟何其速也!“感叹窗前月,时时催泪成” 。 今天,小忆吾师几事,为人师范举: 1、老师生于1917年农历2月2日,卒于2005年,享年八十有六。(俗语曰:二月二,龙抬头)。龙行天下;一生正直、勤勉、求精、务实。。拥有太极、形意、八卦三大武术绝学。六合类少林功夫更是全套齐备。技艺精湛,伍德高尚。在中国,登峰造极。极具人格魅力,亲授弟子大约是国家武术大师中最多的一人。例举一事:60年代,他就在西安创办太极辅导站,培训站长,巡查各点,每每亲自授课。学武术的人都知道,最希望“高师”指点,因为名师出高徒。故而,得到亲传的弟子,那时候每年就有10000余众。有的由此转为嫡传弟子,常年跟随。从者甚众。 2、早年启蒙于开封有名的少林洪拳名师舅舅卢宾,卢申,17岁考入河南国术馆,而后投拜名师陈泮岭、郑汝平,李义三,黄柏年,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大部分武术家分投两地—南京和西安。在西安举办陕西国术馆,就有了馆长杨瑞轩聘任张桐一说;与山西形意拳名师、在形意拳门派之中辈分极高的,人称“布大胡子”的布学宽(住在张桐家一年),终年传授、切磋形意拳技击之道;早年与四川毛伯浩,哈尔滨李天骥,河北王子平、首任国家体委武术处处长,从西安去北京的田镇峰私交甚好,经常在一起推手。后来与练内家拳的黑龙江翟国俊、北京何福生、云南沙国政、湖北的习云太、温静铭关系很好,80年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大会比赛期间,还请各位大师为队里学员亲临授课、指导。与陕西当地武术名家亦交好,经常有金立贵、魏成功等老师来体育场切磋技艺;多年以来,得到西安市体委的支持、信任与委托,一直负责西安武术竞赛诸般事宜。聘请穆子杰、庞子杰、郑兆麟、刘子贵、赵文华、涂永高、李德斌等许多陕西武术家担任西安市武术比赛裁判及各类职务。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首批恢复招考制度后的武术专业学生毕业,他果断启用了这批高层次人才,充实裁判队伍,认真组织学习规则,实习,培养出一大批后来为骨干力量的武术裁判。广纳兼蓄,博采众长; 3、获得的名誉和个人履历有: 著名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高级教练,国家级裁判员。曾任全国武协委员,陕西省武协副主席,省、市政协委员,西安中华武术研究会会长,西安全国神州武术学院创始人,终身名誉院长。国家体委授予他“新中国体育开拓者”和“体育工作贡献奖”,他的名字和业绩被收录入《中国实用百科》,《当代中国著名教练员裁判员大辞典》,《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世界名人录》及《陕西省志、体育志》。同北京李天骥、河北王子平、湖北温敬铭齐名,并称中华武坛四大台柱。(范順九文——《张桐传奇》—记武当泰斗、一代武学大师张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特批为十大不退休教练之一。(见范順九文——《张桐传奇》); 4、主要功绩有: 1953年,张桐以教练员兼运动员的身份代表西北区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获武术比赛“三项金质奖”。当时,又被选为“优秀运动员代表团”成员,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武术名家在中南海怀人堂,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观看其表演“六合刀” ,受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的接见并受到赞誉, 省体委组建武术集训队,任命张桐为教练,参加全国青少年武术比赛,取得团体总分第八名。次年,从集训队选拔出马振邦、杨宝生等七名队员组成陕西代表队,由他(教练兼运动员)率领全队,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六名,他个人勇夺形意拳项目第一名,名噪遐迩。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生涯,结识了全国无数武林豪杰。并使陕西省武术水平跃升至全国前列。而马振邦、杨宝生等后来都成为了省队教练。与陕西省武术队曾涌现出以赵长军、楚凤莲为首的一批全国武术冠军有直接关系。 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张桐执教的西安市业余青少年武术队,尊师重道,技术思想双过硬,连续保持几十年的省武运会团体冠军,获得省市100多个单项冠军,被评为省红旗队及全国先进集体。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百名专业和非专业的大学生及一大批武术人才,其中,一大部分学生在高校、武术专业岗位任教,不少人正在各级体育领导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遍布全国各地。他为西安、陕西乃至中华武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5、“文革”时期前后,明令所有弟子不得参加“打砸抢” ,若有,立即除名。观其行,明睿,忠义。其美德也! 6、在完成专职教学训练外,张桐还担任了众多的社会工作。六十年代,他率先成立了27个武术辅导班,6个拳师活动点,其中就有在西安颇负盛名的已故老拳师“醉打山门”的郑兆麟,“大枪”穆子杰、庞子杰、姚德元等。每年辅导群众武术活动高峰时达11700多人。 在市委常委组织太极拳学习班,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几乎都参加了。在西北党校高干班授课期间,有省、市委7个书记,18个部长尊其为师,习练太极拳,一直被他津津乐道。西安各高校老一代体育教师中,有许多是他在“高校太极拳辅导班”的学生;间接地发展了高校武术。 80年代,“影视武术热‘。在省委、市委党校、武警总队、机关团体兼武术课并担任武术顾问。他除出任全市辅导站核心组长和总教练、西安中华武术研究会会长外,还应邀担任了河南东京少林武馆和日本中华武术馆的高级顾问。西安各高等院校武协的武术总顾问。 7、张桐老师的最大功劳,不仅仅是习武、教武,而是他为陕西,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无以数计的精英武术人才,他(她)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发挥着作用,对今生、后世乃至万世之后的中国和世界武术都发挥着不可限量的巨大作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7.1、“往来无白丁”:老师经常自豪的说,“在这里,没有白丁”。多年之后,明白了他的意思,除了习练武艺,还要注意人格的培养,有自己的专长,学有所长,做社会有益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亲近益友,远离损友”。 7.2、审视的眼神:老师相貌堂堂,心地坦荡,训练时,严格认真,目光如炬。以至于多年之后,回忆起当时的训练,最害怕的,就是为师那双寒光匕首似的眼神。叫你不敢在思想上“抛锚”;不敢存留私心——得全心全意地投入训练。点点滴滴,浸入弟子们的心,养成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生活习惯。 7.3、关注学生的前途:当恢复高校招考制度时,积极鼓励弟子们报考,有一大批人就此得益于武术,追根寻源,有我之今天,是张老师培养教育的结果。在座的朋友,哪一个不是从严酷的武术训练中,磨练了意志品质,培养了昂扬斗志,在艰难困苦的时刻,拥有战胜一切的决心和自信? 大千世界,逝者如斯。生者喟叹,感怀人生之短暂,岁月之艰辛,纪念张桐——我们在武术上尊敬的恩师,在人生中的楷模,为的是追忆往昔,立足现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武术文化,把先前具有的、优秀的武术技艺发扬光大,在西安,陕西,乃至全国,继续保持应有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