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陕西武术网 首页 陕武动态 查看内容

张世昌:为杨式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2015-6-17 11:0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175| 评论: 0|原作者: webmaster|来自: 本站原创

为杨式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在宝鸡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5 613日)

陕西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  张世昌

 

尊敬的宝鸡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汶莉女士,

宝鸡市各位副主席,各位同仁,拳友们:

大家上午好!

这次出席宝鸡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的成立大会,看到在宝鸡地区有一支优秀的杨式太极拳队伍在健康茁壮地成长,感到特别欣慰和振奋。受陕西省武术协会主席张根学、常务副主席田苏辉、秘书长宋斌的委托,我带来了对大家的问候,谨代表陕西省武术协会对宝鸡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个人被大会聘为宝鸡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的名誉会长,感到十分荣幸。作为杨式太极拳的第五代传人,殷切地希望宝鸡市武术协会在传承武术、弘扬武术、发展武术,繁荣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振兴伟大事业上创造出更大的成就。

借此机会,就杨式太极拳传承这个课题,与大家交换一下个人意见。

一,太极拳与太极文化的孕育密不可分

太极文化最早源溯于我国古代商周之际的《易经》和战国时期的老子《道德经》。

太极文化孕育了几千年,以阴阳学说为纲,通过对易经、道学、儒学、佛学、中医经络学、兵法学、生理学、力学、武术、艺术、导引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整合,经过历代对来自民间的多种拳术不断的完善和再编排,才最终造就了太极拳。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是民族的财富,国家的财富,它以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太极”命名,表示此种拳术至高至大,包罗万象,属于中国的“国粹”。

二、太极拳的产生与释名

据《永年太极拳志》考证,太极拳源于十三势,十三势源于内家拳。但作为一个完整的拳学体系,太极拳形成较晚,从王宗岳(17361795)时算起,距今也只有230多年历史。

后由王宗岳传至蒋发,蒋发传陈长兴(17711853),逐渐形成十三势,十三势得以在河南温县陈家沟传播。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追随陈长兴长达15年,尽得十三势精髓。同乡武禹襄与之共同习研,从大哥武澄清处偶得王宗岳拳论数篇,遂将其中以太极立论的美文命名为《太极拳论》。

十三势名称正式以太极拳命名的最早文献出之于武禹襄传人李亦畲为王宗岳一文标题的“太极拳释名”。此说当立于清光绪七年,即公元1881年。

1928年定稿的《清史稿·卷五百五·列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记载:“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者颇众云。”这是太极拳见诸官方史册的最早记载,也就是说,在十九世纪中叶,河北永年出现了太极拳。这是太极拳面世的最早时间和地点。

在几千年太极文化的孕育中,由内家拳到十三势到太极拳,其实是一个太极拳体系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丰富和完善了自身,这就是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轨迹。

三,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的功德

杨露禅开创了杨式太极拳,完美地落实了王宗岳太极拳理论并使之在实践中大放异彩,从此太极拳被社会认识、接受并刮目相看。

19世纪中叶,杨露禅祖孙三代赴北京教拳,胸怀绝技压群英,使太极拳从闭塞的农村走向繁华的京都,创造了太极拳盛世,太极拳以它的文化内涵和行拳气质成为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时尚,被当时政界、军界和知识界作为一种身份的表示。

正是在这个时候,太极拳获得了空前发展,孕育了不同流派。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太极拳开始分流,遂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太极拳,最具有影响的是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和式赵堡等。

四,杨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杨式太极拳自杨露禅传给第二代杨凤侯、杨班侯、杨健侯。杨健侯传给杨少侯、杨澄甫。1934年,杨式第三代传人杨澄甫(18831936)创编了85式定型拳架。这是杨氏三代研习的结晶,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拳架。

杨澄甫弟子较多,分布在海内外。亲族嫡传的有:长子杨振铭(香港)、次子杨振基(邯郸)、三子杨振铎(山西)、四子杨振国(邯郸)、侄外孙赵斌(西安)、侄外孙婿傅钟文(上海)。比较突出的外姓传人有郑曼青(台湾)、陈微明(广州)、牛春明(杭州)、李雅轩(四川)、董英杰(香港)、崔毅士(北京)等。

杨式太极拳自清嘉庆三十五年(1820年)杨露禅赴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学拳开始,世代承传,迄今已有190多年历史。第五代传人和第六代传人遍布海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均有他们的足迹。

解放后,为普及发展太极拳,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先后出台了简化24式(1956年)、88式(1962年)、48式(1979年)、42式(1989年)以及四式竞赛套路(1999年)。从1978年邓小平为日本友人题词“太极拳好”以后,太极拳运动蓬勃发展。21世纪,传统太极拳、竞技太极拳、规定太极拳、自选太极拳、新创太极拳呈现了多元化和百家齐放的局面。其中,杨式太极拳由于舒展大方,老少皆宜,加之养生效果较好,是海内外流传最广、习拳人数最多的太极拳拳种。

五,杨式太极拳的阶段性和纯洁性

练习杨式太极拳,大凡要经过4个阶段,即太极操(拙力未退)、太极舞(飘浮散乱)、太极拳(阴阳相济)、太极韵(圆融从心)。要在这4个阶段上有所突破,学练中要坚持一是从重形不重意逐渐演变到重意不重形;二是从重外不重内逐渐演变到重内不重外,实际上是一个方向,就是用意不用力,这样才有可能掌握杨式太极拳的精髓。

杨式太极拳的正宗性和纯洁性在哪里呢?大道至简,就是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六,杨式太极拳理论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太极拳之所以是“哲学拳”、“文化拳”,在于它有古典太极拳理的导引。一种事物没有理论的正确指导,是很难有存活价值的。杨式太极拳为什么经年不衰,不断有旺盛的生命力,就是因为有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经论、杨氏家族太极拳老谱、杨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的理论指导,更重要地还有杨澄甫的《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论太极推手”、《太极拳要点》等精典,把杨式太极拳说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然而我们在理论学习上有两个误区,一是不学理论,毫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二是把太极拳搞的很复杂,玄乎其玄,使人望而生畏,产生两个极端。

对杨式太极拳拳经、拳论、拳理、拳法的继承才是对杨式太极拳的继承,这是杨式太极拳的至宝和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七,杨式太极拳在文化层面上的提升

杨式太极拳集中华传统文化于一身,在意不在力,在于精神不在于气,因而使少年柔以开慧,中年精力充沛,老年童心可掬,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因此,我们要以太极拳为大道,在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安居乐道,于淡泊中见人间真情,以虚静为灵,以松净为魂,练意练气练体,更炼自己的太极精神,把太极拳提升到文化层面上,在文化层面上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是对杨式太极拳最上乘的继承。

八,杨式太极拳独特的技击功夫

要懂得和明白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还要学习和研究杨式太极拳独特的技击功夫,如控制对方如负重担、如临深渊,掷放时如弹丸飞出等;力拳打绵拳,拳之落空,如捕风捉影,如大石之投流水,铁锤之击棉絮,人体之扑树叶。正所谓“彼若进攻坠深渊,彼若后撤丈处翻。这些都要在推手和散打的实践中求得印证和发展。这是杨式太极拳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九,社团的健康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传承靠发展,发展靠的是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太极拳各级社团组织。

太极拳社团的发展理所当然地应该由各地的传人、弟子和学生来完成。今天,宝鸡市武术协会成立杨式太极拳研究会就是很好的践行。

1、关于社团凝聚力:

凝聚力是一个社团组织有所作为最基本的标杆,凝聚力应包含有5个方面:亲和力、信任力(自信和互信)、团结力、正能量、奉献精神。有了凝聚力才能够获得广大拳友拥护,做到内外和谐,有规矩、有秩序,分工合作,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主动配合,不断提高社团组织的建设水平。这也是我对新成立的宝鸡市武术协会杨式太极拳研究会的祝愿和希望。

2、关于尊重流派:

凡是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大千世界,三教九流,七十二行,这是社会的生态平衡。同样,太极拳六大流派以及衍生出的细流枝派,因为理为一贯,也编织出了绚丽多彩的太极拳生态,不要轻视任何一个流派,也不要怀疑任何一个流派。和谐共处,平等相待,发扬风格,共图发展,是太极文化的真谛。

同时,还要认识到武术的流派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性质,是至少有150年以上历史文化的沉淀,因此,任何拳种都是民族的财富,国家的财富。武术人要谦虚谨慎,不要妄自尊大。随意制做拳派,自立门户,使门户繁杂林立;据武私有,包装个人。这些不良作为都会影响整体武术的健康发展。

3、关于尊师重道:

我们叫了几千年尊师重道,一到关键时刻就响应不起来了,而且见怪不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虚伪。国学有其两面性,有其虚实不清的水分,拿忠孝节义來说,理解不一样,做法就不一样,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和脱节。维护师门的第一要义是忠诚、尊严和团结,那么,师承关系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就是信任。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是默契。真正的师徒是信任。若沾有动机,掺杂功利,再高的雷峰塔迟早也会倒塌。再者,师门之间互相尊重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就是不攀比,不要拿别人说事,做到了这些,可以说方始跨进了道德境界的门坎。世界上诱惑太多,经不起诱惑者自然修道不成。对于我们太极拳人来说,不要埋怨诱惑,而首先应该自省我们的名利欲是否过头。练拳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健康,是修身,是快乐。因此,重在参与,为而不争;重在心态,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无欲则刚,这才是我们太极拳传人的人生信条。

4、关于后继有人:

武术要发扬光大,不可以把持门户,要改革封建陈腐的观念,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让流派互相切磋交融,让学生和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提倡兼收并蓄,反对固步自封,唯我独尊。

太极拳史的谱写从来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传承,继承和传授是武术的生命线,杨式太极拳也不例外。当前,解决后继有无接班人,主要靠各地的第六代传人把当地的组织和活动抓紧抓好,从实际活动中涌现出品学兼优的领军人物,让他们脱颖而出,把杨式太极拳做大做强,才是真正的传承。

十,段位制对拓展武术传承的重要意义

武术与时俱进,太极拳与中国武术的步伐同时俱进。现在,国家大力推广武术段位制,对拓展武术传承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对武术的优秀拳种推行标准化建设,是实现武术六进的理想途径,是有序发展武术人群的科学手段,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就武术在当代的主要功能和主要对象来看,几百年沿袭下来的家族传承方式实际上是武术小作坊的性质,武术小作坊的传承显然不适合更担负不起全民健身的任务。只有坚持大面积推广,特别是从中小学青少年起循序渐进地推广武术段位制,武术以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

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在武术传承的问题上一定要树立大武术观,经过我们数代人的不懈努力,继承发展好太极拳健康事业,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祝宝鸡市武术协会各位同仁以及全体在座的拳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宝鸡市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不断壮大,努力实践好发扬光大太极拳事业的历史使命!

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