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陕西武术网 首页 武术拳种 查看内容

中国短兵——短兵格斗简史及其特点

2008-12-17 08: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046| 评论: 4|原作者: 康天成|来自: 网络转载

第十三章     我的短兵生涯

       短兵一词,确切地说应称“武术短兵”,它区别于武术大路中的“短器械”。过去在武术大路竞赛中,一度曾将短器械亦称作“短兵”或“短兵器”。其实在“体用具备”的时代,也就是练用(战)一致的时代,统称“短兵”,大家都理解。当套路进入竞技时代,今天所说的“短兵”,已属短兵相交、相较和格斗的项目,大抵历史上习武的人,都要接触相交、相格、相斗和相比试的短兵,不过那个时期的习武者,通常以“劈剑”、“击剑”、“打剑”、“斩剑”和“比剑”的形式和称谓而称之。那时,社会上的武术主流是讲打、讲劈、讲对扎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只讲练,不讲打的。由于我所生长的家庭,是数代武术的家庭,我所承袭的是以“理(拳理)象(形式、拳法)会通,体(健体)用(实战、技击)具备”为宗旨的通备武学,所以自幼年习武,即在此主导下为追求武术的完美而努力学习。自幼在先父马凤图的教导下,无论教授拳、剑、刀还是棍、枪等诸法,都要论及用法,明其要意,并直接试做,或勤奋操习。尤其在先父膝下,观其与众师兄间的解手、盘手和打手,更是兴致盎然。有时,还能得到与比我年长许多的学长间盘、盘手的机会,受益匪浅。对于盘手、过手(即交手)、劈剑、滑杆子(劈枪)、摔跤更是津津乐道。

       记得1945年至1948年,家里有数枝藤剑和副日式劈刺面罩(护面),是二叔马英图在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时托人捎来的,我得此藤剑和面罩,喜出望外,从此和师兄们打起了剑,初打时,不得要领,只是瞎打。后来被先父发现,在他老人家的指导下,逐渐入门,记得那时,我的“格力”运用优于我的对手,尤其“格劈”(传统技法中称“展旗”,亦称“左右展旗”),更是使得得心应手,常常受到先父的表扬。又听老人说二叔马英图在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初创阶段,曾与武术大师朱国禄打剑,名噪武林。英图二叔的打剑,是在其兄长马凤图先生传授下成长起来的。因凤图先生年长英图十岁,当时家境贫寒,遂跟兄长在天津生活,当时正值凤图先生攻读北洋高等师范专门,英图先生跟随左右,就在此时他在兄长的严格教习下,拳、剑、棍、大枪等艺业猛进。这正是英图日后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初创时期,其拳、剑、枪诸艺,所以不同一般的根基所在。

       在先辈们业绩的影响下,我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憧憬未来成为一名拳、剑、枪诸艺高手的愿望。于是自觉地打剑、交手和扎枪。特别是初、高中阶段,在完成课业后,一有空暇必是习武。每逢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必是劈剑、交手(打散手)、滑杆子。那时我和先兄马颖达一起习武,同时和他所教的诸多同学,每周必打。常常是鼻青脸肿,仍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并经常得到先父的鼓励和表彰。从此,在先父的教导和传授下,除系统而完整地学习和掌握通备武学中的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太祖斩手和九字螳螂手等艺业外,并对相关的器械,如大枪、奇枪、风磨棍法和构成风磨棍法的基础,五十五图,八十八棍以及溶入其中的奇枪枪法等诸艺进行苦练,并对剑、刀、钩、橛和以通备劲溶化的各类鞭杆、扭丝、天旗、蒲团等类别的棍法,诸次苦求,精益求精。尤对技击类相交、相搏、相较艺的拳、剑、枪等更是情有独钟。

       1949年夏,高中毕业。先父原打算培养我向军事、经济方面发展,但我已酷爱上了武术和武术竞技,故决心报考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当时报考人数近三百名,仅录取十二名,我以第五名的成绩进入体育系攻读。系里当时有著名教授袁敦礼、董守义、敦俊卿等等。该系开设的术课,只有田径、体操、球类等,而无武术和其它对抗性课程。当时我在术课及学课方面虽均名列前茅,但经过两年的学习,无法满足个人对武术对抗性项目的追求,于是决意转学。听说北师大体育系不错,在那里开设课程较多。1951年夏,我到了北师大,申请转学插班。系里接收了我的申请,安排了由著名体操教授柏志伟主考,所攻项目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考了三天,柏先生对我的成绩很满意,在录取谈话时,柏先生问我,有什么特长与要求,我告诉柏先生:武术、拳击、劈剑是我喜爱的项目。他让我做了一套拳,并让我做拳击的左右直拳、勾拳(平勾、上勾),他看后以十分惊讶的语气说:“不错!不错!可惜我们系里不开这些项目,可惜了!可惜了!”他接着说:“我建议你去天津河北师范体育系,那里是国体的底子,肯定有这些项目。”接着他若有所思地说:“看来你很有决心,西北师院体育系有袁、董二位教授,留不住你,我们系的师资力量没有现在的西北强……”。接着他要我到他家吃饭,我告诉柏先生,我是回民,谢谢老师。于是我们挥手告别。柏先生体格健壮,仪表堂堂,待人热情,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遵照柏先生的指点,我踏上奔赴天津的旅程,到了天津找到河北大道的天纬路河北师院体育系,递上转学申请,经过系里研究同意了我的转学请求。根据转学证,我应转入三年级,但我请求转入一年级,后经在西北师院教过我的陈荣泽、张开运二位教授协调,允我转入二年级,这样我又学了三年,共读了五年本科,于1954年毕业。

       转入天津河北师院体育系时,正值暑假,尚未开学,我参观了体育馆、体育设施,发现有沙包,有梨球架,还是菲律宾木的美制梨形球架。在器材室发现有拳套、梨球手套,有藤剑(和我家的规格一样),有短兵,有木制刺枪。见到这些器材,我真是喜出望外。于是和器材保管员套近乎。保管员叫张凤池,是一位非常纯朴热情的农村青年,比我大五六岁,器材室被他管得井井有条。

       不久新的学期开始了,开课后,没有多长时间我就和班上的同学、系里的同学都熟悉了,大家对我这位初来乍到的新同学很热情。全系不足百人,二年级以上,大部分同学是由国体三专(高中毕业读了三年大专的)、五专(读了三年中专和二年大专的)升入本科的。他们不仅技术水平高,而且各具特长。如球类,不是天津市代表队的主力,就是华北队的主力;田径方面,跳部的天津市记录创造者和保持者,大有人在;尤其在体操(男女)和跳水方面,国内的冠、亚军,也不乏其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全国冠亚军的摇篮。而且系里要求全面发展,多能一专,实行五十一小时计划性学习。所谓五十一小时计划性学习,就是每周上课、复习、晚自习等加在一起,不得少于五十一小时(学时),学习非常紧张,学习风气十分浓厚。学习时数,每天有记录,每周有检查。同学们从早到晚,忙忙碌碌,组织纪律严格。学生是如此,教师也不轻松,老师们在各自的项目场馆里,除授课外,都在进行课外辅导,每日不少于四小时。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造就了为数众多的新中国体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业务骨干的作用。

       从国体上来的同学,他们的拳击、短兵、摔跤都有基础,有的同学且很擅长。我转学不到一个月就结识了许多对短兵、拳击、摔跤擅长的高年级的同学,于是和他们打上了短兵,很快熟悉了短兵的竞技与较斗。就在此时听说系里有位教师叫张文广,他是从国体并校过来的,张先生主教“自卫运动”,拳击、短兵、摔跤和少量武术套路,均在“自卫”课里开设,但每个年级只开一个学年,每周只排一节课。有些项目,只是介绍性的,非必修课,开学初,张先生不在学校,好像是去参加土改,进行思想锻炼去了。待学期中,张先生才返校了。他一到系里就听说从西北转来了一个学生,喜欢自卫运动,拳击、短兵已在系里拔尖,而且和张先生同为回族,吃清真灶。张先生听后,就到班上来找我,并约我在他家吃饭,要给我吃顿牛肉。

       晚饭时,我按时到了张先生家,张先生的夫人梅先生做的牛肉,席间张先生问我会什么拳,我说会通备劈挂、八极、翻子、戳脚、太祖斩手、九字螳螂手等等。又说还摔过跤、打过剑、打过拳击等。张先生听后,神态惊讶,一时无语。接着他问我,你是西北人?我告诉张先生,祖藉河北沧州人,生长在西北。紧接着张先生问我:马凤图、马英图是你什么人。我答张先生:马凤图是我的家父;马英图是我的二叔(我们老家称叔为“伯”,他是我的二伯)。张先生听后十分兴奋,喊夫人梅先生过来,他给梅先生讲:“这是英图老师的侄子,凤图先生的儿子,你瞧长得多像啊!”张先生接着说:“我是英图先生的小学生,咱们是师兄弟啊!”此后,在系里张先生对我很关照,也很不客气。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层关系我在系里、班上没有向任何人讲过,他们只知道我是“自卫课”的课代表。因为在解放初期,不允许拉私人关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和张先生之间心照不宣,彼此间敬而远之,免得任人非议。那时,正值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破除一切旧的习俗。大家都要求进步,谁也不想节外生枝,自找麻烦。

       当我升入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已对学校和系里的环境很熟悉了,曾经有过短兵基础和短兵熏陶的同学,都和我成了交手的伙伴,记得高年级的张春沛、王建奇和同班的张万宝同学,一有空闲时间,就在一起打。此时,我琢磨出一套自我训练的方法,经过不足一学年的训练,技术进步很快,系里已无出我右者。

       1951年初冬,天津市举行以宣传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大会设项目很多,有武术套路表演,有石担、石锁、大刀、蹬砘子、皮条、杠子,爬竿等表演;竞赛项目有拳击、摔跤、短兵等。短兵按体重分级,系里报我和王建奇、张万宝等参加短兵。我依体重分在中量级,王建奇等分在轻量级,经过比赛我以不败的纪录取得中量级冠军;王建奇获轻量级冠军。建奇打得很漂亮,尤其他的打腿,发挥得十分精彩。在他的级别里,有一位旅居日本,获得日本剑道高段位的王伯川先生,在和建奇交手时,两次被建奇用出其不意的打腿清脆地打倒。从此建奇名震天津,人们以“剑客”相称。王建奇的打腿,可称一绝。他手腕动作特别灵活,假动作又好,由上转下,几乎无讯号,即是抬腿闪避,也被他常常追而击之。王伯川被打倒,就是抬腿所致,如不抬腿,只遭被击而不致被击倒在地。自此,在天津观众中,对中、轻两个量级的冠军各有评说。半年后规则改变,不以体重分级,于是我俩成为劲敌,彼此进行研究。王建奇的打腿对我的威胁自然加大,而且难以闪避,这是因为他不只是打腿一招独到,同时他在剪腕、劈面等剑法上也很纯熟。正因为他从上盘吸引住了对手的注意力,加之他腕部动作极其灵活,转动敏捷而幅度极小,所以陡然下转显得非常地出奇不意。这是因为王建奇是一位很优秀的棒球投手的缘故。我和他同在天津市棒球代表队,我担任一垒手,他任投手,我们都经过棒球泰斗梁复初的训练。从王建奇的手腕上,我进一步明白了触类旁通的道理。

       经过1951年的比赛,天津市掀起一定程度的短兵势,同时也积极为来年的比赛做准备,在此情况下我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加紧训练,备战翌年春季更大规模的比赛,尤其是经过一个寒假的训练,对我十分有利。同学们都回家过年去了,系里就我和个别的同学仍呆在学校。因为我家居兰州,路途遥远,又无力购票,只好在校度过寒假和春节。一个假期,我每日最少训练两次,腊月三十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我照常训练。独自一人,由于无对手对抗练习招法和移动,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我琢磨出一套十分有效,且不枯燥的自我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就是攻击活目标的训练法,亦可称之为“击移动目标法”。其方法就是选用一个排球或足球,用略重于短兵,但长度与短兵完全相等的短棍,运用劈、砍、崩、撩、点、剪、挑、刺等各种进攻招式,击拍排球或足球,进而为了提高准确度和命中率,换击体积更小的网球。追逐反弹奔跳的小球,以正确的技术,准确的反应,在合理而正确的距离范围内,随球而动,闪展腾挪,进退相随地对球操练,其妙无穷。在本操作中,我将它定名为“马贤达训练法”。鉴于短兵格斗的历程尚属年轻,故前人尚无此训练方法。

      有了在无奈中憋出来的这套方法,便随身携带着一只足球和一只网球,在节假日独自进行训练时,只寻求一块平整较硬的场地,各种进攻性招法皆可对球而练。在此应注意的是,运用足球或排球练习时,必须在正确掌握技术标准的前提下,对球劈、点、剪、崩、砍、撩、挑、刺。同时,又在运用各种进攻性招法的过程中,不时地调整和检验每一招式的正确与否,这是前提。依此,贯以严格自我检验,自我调整,自我强化的过程。首先,在此练习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用十分正确的技术,击中目标。求其中“的”,应是第一追求的目标。因为一剑出手,而不能“击中”目标,则其他种种就无从谈起。当然,无可讳言的是,在击球训练时,应视球为对手,以球做靶,此靶应看作是对手的头、身、手、膝。在实战中,取得对手的某一部位,既有对手的兵杖做障,又有自己遭反击和被击中的危险。因此,将反应能力、捕捉目标和瞬间变换的距离等诸多因素,处理得当,运用准确,方可获取一剑之得。因此在击球训练中,时刻要贯之以实战要求,切不可为击中而击中,而忽视技法、要求、距离及反应时间等技术要素。任何一个夺取得分的进攻性招法,都包含着反应能力、距离感和正确技术的完整统一。所以,击球训练中,首先是在把握以上诸因素的原则下,求其“击中”,尔后再逐步增加力度和难度。

      领悟到这一技法理念,再通过运用击球训练法,提高了我对各种技法的运用能力,特别是由足、排球过渡到小网球的训练中,无论是反应能力,还是距离感和命中率都大为提高。记得,在以刺击中蹦跳中的网球时,几乎达到十发十中的地步。经过一个假期的自我训练,开学后和同学们的实战中,我的技术遥遥领先,在点、崩、剪的运用中,几乎是百发百中,对于刺击对手膝盖、小腿、足面等部位,命中率也在百分之九十以上。有时在对手抬手前劈时,刺中对手握兵的手部,也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运用击球训练法(或把它称为“专门性辅助训练法”),使我突破了诸多的技术难点,在技术上出现了一个飞跃。尤其是在反应能力的敏捷、捕捉目标的命中率,移动和距离感等诸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持兵空操、空盘甚至在实战中都难以迅速达到的。这一操练方式的成功体验,为我在短兵竞技的征途上,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信心,从此为攀登短兵运动的竞技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春,也就是我读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记得开学伊始,系里通知并张贴布告,天津市在5月4日(青年节)将举办“天津市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设置了数十个项目。其中,引人注目的竞赛项目有散手、短兵、长兵、摔跤和武术表演(评奖)等,系里和班上动员我参加。大会规定,每个运动员可报三项。于是,经过反复地考虑我报了短兵、散手和武术表演等三个项目。原考虑报长兵,但顾虑重重,怕受重伤而影响学业。我熟知天津自民国初年至解放前夕,武风炽盛,人才辈出,近代许多枪家多出自天津,或在天津成名,就武林而论,实属藏龙卧虎之地,我初来乍到,加之枪法根基与前辈相比惟恐不及,最终放弃了长兵而改报武术表演。

       报名以后,除正课以外,课余时间都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对于短兵在已有心得的基础上,加强实战,深入战术应用和战术组合的训练。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既练短兵又要分出时间和精力盘练散手招法,熟悉套路演练,深感时间、精力不敷使用。自从开学报名后,大凡周末的电影、星期天的休假,一概放弃,投入自我训练之中。

       赛期临近,了解到报名人数惊人,仅武术表演一项就报了三百多人,散手仅中量级就报了三十二人(散手按体重分三级。54公斤以下为轻量级;54—80公斤为中量级;80公斤以上为重量级),短兵(不分级别)报三十余人。根据报名情况,短兵人数较少,保证短兵名列前茅是系里和班上给我制定的参赛目标。至于武术表演和散手的名次,力争进取,能拿则拿,顺其自然。

      基于报名人数多,大会只有三天的竞赛时间,于是各项竞赛均采用单淘汰制。在短兵竞技中,与我交手的选手有国棉系统的八极好手王国安,通备拳高手,张喆先生(北京背大师张策之弟)的大弟子邓鸿藻,鸭形拳大师李恩贵等。他们均比我年长,大都在三十岁上下,都有劈剑的要基,个别人在日伪时期还打过剑道。加之国体设在天津北宁体育场,受国体的影响,他们对短兵是很熟悉的。且具有民国时期的打法,并掺杂有各自拳派中的传统技术。面对这些比自己年长,又有各自打法的对手,我都不敢轻敌。尤为令人顾忌的是他们出手很重,下剑猛狠,恨不得一击使对手倒地,或击对手于无还手之力的境地。比赛使用的短兵又硬又重,是利生体育用品石的新制产品。我们在学校用的都是打过多年的旧短兵,比较轻软,被击之后,没有那么疼痛。可是大会设置的新短兵,尤其在他们手上,下手之狠,令人生畏。记得我和王国安、邓鸿藻的那两场比赛,他们虽败,但我也伤痕累累。这是因为他们侧重于大劈大砍,以重、狠的战术制胜对手。从他们技法中似以刀法为主。起初我很不适应。记得当时我系的其他同学,很快被他们打下阵来。

       经过观察,我调整了战术。面对体格强壮,体重都大于我十多公斤,攻势凶猛,下剑狠重,又以大劈大砍为主要特点的对手,当采取不与之硬拼的原则。并以左闪右摆,进进退退,倏忽抽撤,不给对手发剑的距离,或以砸、压、缠、击等法,不使对手出招。或以引出对手发招,尔后迫使其落空,捕捉其无可收兵之际,给予回击。通过战术上的这一调整,连连奏效。使我一路斩将过关,夺取了冠军宝座。同时,在散手竞技中,戳脚高手李学文(散手亚军、长兵冠军)和通背名师邓鸿藻(散手第三,短兵第三)均以较悬殊的比分败于我,我以较大优势夺取了冠军。天津市的武术爱好者和观众同志们,给了我一个“快手马”的绰号。当然,这是对我的鼓励。其实总结此次竞技,称我“快手马”,不如称之为“快步马”更符合我的实际。

      短兵格斗,招法固然重要,无论进攻、防守,必具备有十分严谨和规范的技法,而且运用要娴熟和准确,这是大家所能见到的,又是摆在面子上的事情。但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是步法。记得在青少年时代,我的先父马凤图先生,曾在我与诸师兄抢门盘招之际,他老人家突然提出来:“人人会说手、眼、身法、步,在这四个法则中,哪一样是决胜的关键?”众师兄们有回答是“眼”的,也有回答是“身法”的。老先生闻后,面带微笑地说:“记住了:‘步’是根基,‘步’托着招法走,‘步’可以击彼,‘步’可以防守。”他老人家接着说:“在抢门揸招,行场往还中,如步固欠捷,步滞不便,当中不中,当撤失意,必遭所算。”自得此传授后,使我在散手竞技、短兵格斗的生涯中,受益匪浅。

       在经过1952年的短兵、散手竞技后,回顾已往的赛事,尤其在年长于我,身强力壮,大劈大砍,出手狠重的对手面前,灵活多变的步法,是化解对手猛击狠抽的关键所在,也是制胜对手的有效保证。为迎接来年的大区比赛和全国比赛,我对步法的训练更为重视了,而且十分渴求得到先父指教。期末考试结束,经过系领导的批准,我提前一个星期起程,那时正值西兰铁路刚刚通车,由老师和同学们给我凑了点路费,买了个硬座,回到兰州,见到了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的生父,又是我的父师马凤图老先生。父子俩人见面,无任何其他话题,直论散手、短兵的竞技和通备艺业。整整三个星期的假期生活,就是在老人的授教下度过的。在此期间,我将短兵竞技介绍给了先兄马颖达,并带他打了一段时间。此后,他取得了甘肃省冠军和西北区冠军的优异成绩。1953年秋他代表西北区,我代表华北区在天津对擂。1953年,由中央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其中纪录了我和先兄马颖达比赛的实况,1954年春,在《大众电影》杂志里苏竞存的文章中还提及“马贤达、马颖达的短兵比赛”。有趣的是,由于我身高略高于先兄马颖达,又比先兄面老,故在影片的解说词中称“哥哥”打败了“弟弟”,其实是弟弟打败了哥哥。

       1953年3月1日,新学期开始,距离华北区(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绥远(今内蒙古)五省),比赛只有二个月时间,非常紧张。不久我们天津市代表团在青年宫集训,集训之后,训练时间、伙食营养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保证。集训期间,各队都无教练,短兵自不例外,都是自训自练。代表团设领队,由华北体总张英积秘书长担任,另有一名生活管理,由时任中学教师的郝家骏担任。短兵项目,我任第一选手,王建奇学长任第二选手。领队张英积是位老革命,但他是一位武术行家,他非常关心短兵,在我们训练时他经常指导我们,待人非常亲切,颇有长者风范。

       代表团抵达归绥(今呼市),一是训练备赛,二是了解三省二市的代表团的实力情况。经了解,短兵的冠军争夺,将在王建奇和我之间展开,其他有未报的,也有技术状况很弱,不足为虑的。记得大会的倒数第二天进行短兵决赛,果然不出所料,是王建奇和我之间争夺。此次比赛,规则规定,打五个回合(局),胜三局者,为胜方。每局三分钟五剑,即先到五剑者,此回合结束。如时间已满三分钟,剑数(即得分)多者为胜方。

       大会广播站,归(呼)市报纸、广播电台,对这场比赛大力宣传。那天下午阴天,归市的早春还有点冷,温度接近零度。有趣的是我们代表团的成员,也和观众一样,对这场比赛特别关注,不知他们出于何种心理。后来听说,王建奇号称“王剑客”,在1951年比赛中将日本高段位剑道打了两个筋斗。他有九年剑龄。我虽为第一选手,剑龄不足二年,但以勇猛著称,他们认为王建奇难以对付。故在代表团上下的眼里,冠军属谁,尚难预断。所以那天下午没有项目的运动员和团领导都去观看。在这种情形下,我的内心稍稍有点紧张。

       到了赛场,人山人海,在归绥市体育场的看台上座无虚席。大部分观众都是抱着好奇的心理,要看看斗剑是怎么回事?也许是人们把这一格斗形式,和历史上以及小说中描述的剑客、剑仙、剑侠联系在一起的缘故,加之大多数蒙古族兄弟对摔跤、劈剑、步斗、骑斗等更是情有独钟。

       比赛开始,我俩都斗志昂扬,连续互中达五十余剑之多,真是难分难解。就在此时,王建奇的一击凶狠的打腿,正击中我踝关节,此击虽属互中,他并未得分,但我遭此一击,疼痛难忍,顿时鼓起似半个鸡蛋大的青包,立时移动受阻。当时,我请求暂停,让我的助手从运动员休息的帐篷中,拿来一个护膝,我套在受伤的踝关节处,以防再次被击中伤痛处。随即,比赛重新开始,由于移动受阻,王建奇连得三分,他赢得了第一个回合。第二个回合开始,王建奇看出我移动受损,又顾忌再被击中踝关节的状态,便穷追猛打,又以5:4夺取了第二回合的胜利。

       经过局间一分钟的休息后,我的身体发热,怡然汗出,倍感来劲。第三局开始,可能由于已丢失两局的心态,顾不得伤势疼痛,连连进攻奏效,以5:0的成绩力取了王建奇。第四、第五两局,王建奇显得十分被动,接连输掉两局。最后我以3:2的成绩,夺取了华北冠军。可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优于王建奇学长的缘故,冠军被我所得。其实,当时的技术状况我们各有所长。

       这一比赛结果,在我所在的天津代表团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摔跤高手,天津“四大张”之一的张魁元(大老九)激动地说:“好样的,你小子真行!”从此,在天津代表团里掀起了短兵热。记得举重重量级冠军汪士杰,成天拿个短兵逢人就打,摔跤次重量级冠军杨子明等,都打不过汪士杰。后来,他们求助于我,在汪士杰的眼里,我似也不是他的对手。因为汪的体重有一百多公斤,身高接近1.80米,短兵握在他手上,真似轻若鸿毛,他挥兵如飞,又呼呼生风,令人生畏。待我俩人交锋后,我以重击截腕、环劈、直刺等招法,打得汪无法还手,连连挨打,要求歇手。待休息片刻后,再要求汪打斗时,他拒不接手。此时,在旁的大老九发话了,他说:“这可不是力气活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会最后一天,宣布华北代表团成立。我当选短兵第一选手,五建奇为第二选手。我俩都进入了代表团。

       返校后,进入紧张地补课阶段,随即迎接期末考试。在此超常的学习之余,我还是加班加点地进行短兵训练。进入暑假又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之中。开学后我升入四年级,王建奇留校做助教。1953年9月代表团集训,华北代表团提前进入泰来饭店。基于“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比赛大会”会址定在天津民园体育场举行,各代表团进住天津,我华北代表团就地集中于天津集训。因我报到较早,代表团指定由我担任竞技队长。竞技队的项目有拳击、短兵、摔跤、举重、石担、石锁、举大刀等。队员中高手云集,如拳击有北京张立德、王守信等;摔跤有张奎元、杨子明等人;举重有林仲英、汪士杰等人,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大多比我年长,声望高,所以我这个队长只是为大家做做服务工作。当时未配备教练,都是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训练,并按时作息,组织性、纪律性非常好。

       大会开幕式非常隆重,各代表团入场式更热闹,真是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一派大好景象。开幕当天下午就有短兵比赛。比赛采用单循环制,只记个人成绩,不设团体成绩。参赛的代表团有华北区两人,东北区一人,华中区一人,西北区一人。经抽签确定对手,总之每个人都要见面。很不巧我抽签结果第一场就遭遇王建奇。大会规定每场三局,每局三剑,仍以回合为单位,采用三打二胜制。大会为了安全起见,加带了一个面罩,并设制了不同颜色且具有民族款式的竞赛服。竞赛场地在约十公尺见方、四周有围绳的高台上,和中国式摔跤共用一个场地。

       担任裁判长的是著名武术史家唐豪先生,唐先生留学日本时精于剑道。当天下午四时许,我和王建奇的比赛将要开始,天津观众对我俩人都较熟悉,尤对王建奇以“剑客”相尊。所以在观众的心目中,要看看二人,空间谁高。基于华北区呼市比赛教训,我提前四十分钟做准备活动,加之近三个多月的击球训练,我已具备了在取前手、膝盖、脚面等诸前沿部位时百发百中的命中能力。比赛开始后,我不给建奇打腿的距离和时机,使其不能发挥其特长。第一个回合,我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连得三分而结束。休息一分钟后,第二回合开始,我屡屡打腿佯攻,迫使对手防范而无反击的机会,随之我又轻取对手前沿,又以3:0获胜,建奇未击中我一剑,全场两个回合,我以6:0的悬殊比分,获取胜利。

      与王建奇对垒,可谓冠亚军之战。在赛前裁判员实习时,各对手之间,已略知底细。在四大行政区的五名选手中,仍以王建奇为最强对手。过了建奇这一关就轻松了。第二场我对华中区的魏大鸿同志,据悉,魏在国体时就打剑,手腕功夫超群,他常以铁棒操习腕部劲力。比赛开始后,在刺探中发现魏的步法不够敏捷,他以“以逸待劳”之势,立于中央以吃剑还剑,防守还击为主要战术,发挥其手腕功力。鉴于此,我采用闪展腾挪、忽进忽退,倏忽纵横之势,诱动对手出剑,我随即以点崩刺劈之式,亦以两个回合6:0的大优势获胜。

       连胜两场后,将要迎战的是东北区代表孙德兴,孙已败于王建奇和魏大鸿,故在我的思想上产生了轻敌思想。其实孙勇猛骠悍,善于因人而变,打得快速活便。我俩在第一个回合,连连互中,难分难解。鉴于对手打得主动,喜以冲刺为进攻手段,我变换招法,以双手剑法拦击对手前腿,给对手以重击,将对手几乎打卧倒地,此击虽判互中,但将对手的冲劲打下去了。随之,我再以此击恍之,于是连连得分。夺取了第三场的胜利。

       第四场对西北区选手、我的先兄马颖达,我们虽为亲兄弟,但各代表一方,都不敢有丝毫私情,全力以赴地投入竞赛之中。这场比赛虽不是决定冠亚军的决赛,但引起媒体的关注,因为它是大会进程中的一个特色。摄制大会实况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将摄影机架在了现场,实录了这场比赛的全况。1954年在全国放映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民间体育表演》(一小时)中,记载了我和先兄马颖达比赛的实况。这场比赛,由于马颖达比赛经验欠缺而败北。假如西北队早出来一个月,我带他和不同的对手多打一打,也可能冠亚军之争会在我们兄弟间展开。记得王建奇和马颖达的一场,第一个回合马颖达获胜,第二、三个回合输于王。能赢王建奇一个回合,是很不容易的。魏大鸿、孙德兴都是2:0败在王建奇手下的。

       1953年大赛结束后,返校准备毕业实习。实习期间,所到之处,在课外活动时我都要建立一个短兵队和拳击队。由于短兵国内停赛,大家无用武之地。尽管短兵无赛事,但它与我却结下了不解之缘。1954年夏,大学毕业,为支援大西北,我被分配到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西安师范学院。那时我只是任普体助教,但在校方支持下,在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购置了短兵等器械。并建立了短兵队,参加者十分踊跃。后调西安体院执教武术,短兵也十分活跃,跟我学练短兵者,比比皆是。后在十年“浩劫”期间,各种文化和民间武术遭受禁锢的苦难岁月中,短兵自不例外地遭到极左人士的批判和践踏。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短兵在民间的习练活动,又渐抬头,我的学生和孩子就在这个时期又操起了短兵。他们饶有兴致地习练短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喜爱和追求其精妙的技法。

       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告诉人们,其所在在民间自发地有那么多的人操习短兵,尤其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它先在竞技舞台上销声,嗣后又不被政府体育部门所重视的情况下依然被人民群众所喜爱,就是因为短兵自身的魅力,使它有较强的生命力。“墙内开花墙外红”,短兵这朵花,在国内开得不怎么茂盛,但在国外却颇受一些追随者的青睐。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本文的美国、法国和东方的日本,都曾来人到西安找我求教过短兵。尤其是日本的安原茂等人,来西安学过短兵后,回国成立了以马贤达为指导的“短兵研究会”,传播短兵,发展会员,并以研究会为中心,已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短兵比赛大会。同时结合日本的实际,制作了短兵器材。这些活动都促进了中外武术文化的交流。

       我自幼习武,及成年,大凡与武术有关和相近的竞技项目,除短兵外,其它如散手、摔跤(中国式)、长兵(扎枪)、劈刺(刺杀)、拳击、国际击剑、太极推手等等,逐一做过尝试和实践。有些项目还参加过全国性大赛,如短兵、拳击、击剑等。而且程度不等的下过大功夫,也曾痴迷过。加之大学毕业后,一生从事了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可以说是职业武术工作者,绝非票友和业余爱好者。假如从大学入学算起,整整半个世纪的武术生涯,而从幼年习武算起,已有六十余年了。当然,“有志不在年高”,事业是否有成,也不在年高与否。但是作为一名老兵,他的历程作为历史的见证,总是有意义的。

       就短兵而论,它有极其丰富而优秀的技法内涵,又是以中国剑刀法为本。当今的短兵,虽是皮制,但它酷似一把削铁如泥的锋利宝剑、利刀。“剑”自上古以来,即以君子相比。尊剑,不仅尚武,更崇尚礼仪。剑本身就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它也象征着君子之学,君子风度。短兵,虽从器制上不同于冷兵器时代的钢制定剑,但从精神内涵上与宝剑无异。它们的练与击,都以陶冶高尚的情操为追求。从根本上讲,它不仅追求精湛剑法技艺,同时在熏陶和造就中华民族“剑士”的人格品位上也能直到修炼的作用,也只有内外兼修,方能体现中国剑法的魅力。如果失去内在的和精神上的内涵,必然使短兵在它存在的社会价值上,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的复出,乃至走上竞技舞台,亦会因自身的浅薄而不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现在短兵本身,仍处在发展和逐步完善的阶段,有诸多方面尚需认真研究和探讨。笔者在此呼吁:不能不做它的基础建设就匆忙上阵,那样必定会落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我是一名职业武术工作者,在我的短兵历程和短兵生涯中,成就和业绩是微不足道和不足挂齿的。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在短兵的近现代发展史上,我还算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本来在短兵这一领域里,参与这一行当的人就为数不多,现存的和新中国同步的短兵人,更是寥寥无几。为使后来人能够继续承和发展这一民族瑰宝,拙著将我一生经历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出来,奉献给当今的武术工作者。愿短兵事业,为中华民族,为人类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康天成,祖籍甘肃省天水武山县。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体育系。1973年进修于西安体院,1977年进修于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曾担任中学教师、体校教练、运动学校校长、省专业队教练、地区体委主任、浙江大学体育系主任、体育科研所副所长。曾任浙江大学通备武术协会主席,浙江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委员,浙江生物力学学会委员,中国田径单项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社会科学学会常务委员,俄罗斯莫斯科通备武术协会荣誉主席。 在康天成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其成果和学术思想曾多次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09-3-3 21:02
少摩拳;是中华武术优秀拳种之一 [少摩拳];简单的说就是;[少].自古英雄出少年.学习少摩拳必须从小抓起.[少].表示拳种稀少.[少]表示谦虚之意......... 摩.就是研究.切磋之意,,,,,,,,,, 1932年[少摩拳创始人,刘丕显];在河南国术馆部分学员中传授。[金丽贵];得其 技。并通过擂台实战总结并有所发展。 此拳无定势;即可单操对击,又可成套演练,尤重实战,招法巧妙,身步捷便。。 。。。。 实战打法讲究;观阵势,疾闪转,虚晃实击腿似箭,胆。力。技。巧。捷。准。狠 。刚。脆。猛,气势相合招相连。。。。。。 善于游身求进,以步制人,挨身靠打,切肘擒拿。。。。。。 手法有;探。刺。砸。盖。搓。捋。锁。切。搂。推。穿。截。甩。贯。格。掏。 等基本技术。。。。。。 以掌为主。。。。。。 腿法技术有;点[鞭];踹。勾。铲。蹬。踢。踩。撩。扫。等基本技术。。。。。 。 以点[鞭];踹。蹬为主。。。。。。。 拳法技术有;直拳。摆拳。勾拳。劈拳。反背拳。鞭拳。鬼拉钻拳等基本技术。。 。。。。 肘法技术有;上撬肘。下砸肘。平摆肘。后幢肘。回身肘。等基本技术。。。。。 。 膝法技术有;侧膝。前跃膝。直幢膝。弯弧转膝。下砸膝。等基本技术。。。。。 。 摔法技术有;主动进攻摔法。包括。夹颈摔。抱腰摔。抱腿摔。等基本技术。。。 。。。 防守技术有;接触式防守。与不接触防守两大类。[1];接触式防守主要是指。阻 挡。推拍。格架。截击。和抄抱等技术。[2];不接触式防守主要是指;闪躲。潜 伏。摇避等技术。。。。。。 擒拿技术主要是;利用反关节的原理。采用点。板。拿。扣。锁。缠。脱的基本技术拿 筋。拿骨。拿穴位。。。。。。 地面技术有;投技。绞技.固技。三大部分组成。 点穴技术与伤穴治法等。。。。。。 卸骨术与上骨术有;包括[1];卸额法。卸肩法。卸肘法。卸腕法。卸大腿。卸膝 法。卸足踝。。。。。。 [2]:上额法.上肩法.上肘法.上腕法.上大腿.上膝法.上足踝........... 体能训练主要有;[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柔韧训练。灵敏训练.协调性训练.功力硬度训练]等。。。 。。。 身法主要有闪摆伏伸,拧转抖靠等。。。。。。 步法主要有迂回圈饶。曲行逼近等。。。。。。 高级内功修炼;包括。桩功。静桩与动桩的综合训练体系。。。。。。 功力训练有;打沙袋。击吊球等。。。。。。 少摩拳基本技术主要有[拳母]一套;可分解无数个大小组合技术。包括。[远踢。近打。贴身摔。擒拿]综合格斗技术...............。 少摩剑一路。。。。。。少摩刀一路。。。。。。少摩镖刀。。。。。。少摩散手............ 少摩[短兵格斗]技术......少摩[长兵格斗]技术...... 少摩拳[养生法]训练等........ 全方位科学综合训练。力争达到完美无暇的训 练体系。。。。。。 中国[少摩拳];高级理论; 相敌引诱......虚实追捕......审查劲力......重击摔拿 少摩拳;技术演练精髓 看武术全程如作文章, 又如画家布局, 瀑布顽石, 幽谷沼泽, 游鱼猛兽, 猴鹞搬窜, 神身合一是为拳。 拳师的天职是打倒对方.无思想负担....... 中国少摩拳网站;在国际[互联网]上正式启动......... 网址;WWW.SHAOMOQUAN.COM 欢迎武术搏击爱好者加盟.成为永久合作伙伴. 弘扬中华武术.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实战武技与国际武道接轨.才能立足世界武坛........

查看全部评论(4)

返回顶部